▲ 大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嚴紅梅“下社區”,來到村民家中,為村民量血壓,提供用藥指導、醫療咨詢等服務 扶欄村鄉村醫生 王建國 攝▲ 大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湯紅偉在車站村衛生室為“農民健康俱樂部”成員做健康宣教車站村鄉村醫生 王怡 攝首席記者 施捷
  記 者 金恆
  說起浦東,陸家嘴、濰坊、周家渡、花木、聯洋等地名皆是耳熟能詳……可是說起六竈、王港、宣橋、合慶、萬祥等地區,大家或許就有些陌生。
  2009年,浦東新區和南匯兩區合併後,由於地域擴大、人口快速增長,面臨著醫療資源總量匱乏、農村地區醫院相對分散等突出挑戰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,讓全體居民享受優質、高效、公平、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,成為廣大市民群眾的新期盼、新要求,成為浦東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新目標、新探索。
  1 盯牢一個醫生多少好
  退休住回六竈鄉下:王士田老伯和愛人簽了同一個家庭醫生
  王士田老伯伯頭髮花白。從學校退休後,他住回了在六竈鄉下的老家。因為接踵而來的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糖尿病,他開始與醫生打上了交道。
  “一開始要搞家庭醫生的辰光,輿論造得蠻足咯。伲是最早去簽約的一個。盯牢一個醫生多少好呀,高血壓啥只藥適合才曉得,對症下藥效果好,配藥也不會浪費。”王老伯有段時間反覆早搏,聯繫村裡的喬醫生通過“綠色通道”逐級轉診到瑞金醫院,半年多時間情況好了,現在又回到社區繼續治療。
  “還有一樁好事體,就是伲老愛人跟我同在湯店村社區衛生服務站點看病,雖然她享受的是農村合作醫療,但現在跟伲一樣,簽了同一個家庭醫生,也可以刷卡結算醫療費。”王士田說話中氣十足,他說,在村裡還常常看到家庭醫生走街串巷義務上門,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抽血做化驗。“有人可能對全科醫生服務有錯覺。要伲講,個拉根本就是派了伲村裡的‘大家庭醫生’!”
  2 管理體制“二元並軌”
  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:家庭醫生成為管健康管費用的雙重“守門人”
  現在,王士田老伯伯一家人在鄉下看病,和城裡人越來越像,家庭醫生、刷卡看病、新農合也沒有了南北差別。這些改變,始於兩區合併後新一輪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體制“二元並軌”改革。
  原來,兩區合併前,農村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是鎮管,改革後變為區管,“拿村衛生室來說,以前是村辦村管,2010年起,所有村衛生室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直接管理,村裡非但不用另外交錢,社區還有專項補貼。”浦東新區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顧建鈞介紹道。
  浦東新區“範圍”大,1210平方公里中,城郊和農村地域廣大,截至2013年底,全區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有14家地處城鄉結合部,17家位於農村地區。
  “全區6000餘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,每年承擔著超過1500萬人次的門急診、近3.2萬人次的住院的工作量,以及大量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量,其中包括300餘家村衛生室的886名鄉村醫生。”
  村衛生室的質量、效率、待遇等都逐步與社區衛生中心的服務站點比齊,業務量上增長得非常快。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,也為新農合“按人頭支付”改革奠定了基礎,讓家庭醫生成為既管健康又管費用的雙重“守門人”。
  3 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管理
  軟硬件兼顧:醫療設備標準化配置,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統一培訓統一調配
  顧建鈞說,要做到全區域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管理、均衡化發展,無論在硬件還是在軟件上,都有許多環節需要琢磨和打造,需要下大決心下大力氣。
  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“底子”雖有差異,但實行的是醫療設備標準化配置,區里投入的是一種“標配”——彩色超聲、大生化檢驗、可數字實時傳輸的X光機等。原南匯地區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地面積大,加上新配置到位,甚至有人感覺浦東新區南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“硬件”更勝於北片,有條件的村衛生室也將逐漸過渡到社區衛生服務站。
  “軟件”方面,新區衛生計生委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任提出了同樣的學歷、職稱等要求,實施統一上崗前培訓,接受全區域內的統一調配。由主管部門下達有關診療標準、規章制度的指導性意見,並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績效考核。
  為了有效保障全科醫師家庭責任制工作城鄉均衡化推進,浦東新區衛生計生委會同區人保局、財政局出台“新政”,吸引全科醫生到社區,給予優先進編、免費讀研和郊區住房補貼等優惠政策;對在城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每月每人補助1500元,在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者,則每月每人補助2000元。今年以來,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招錄了38名應屆畢業生。
  4 家庭醫生工作室深入到村
  新吉村樊秉初:一種相對固定的診療關係,伲覺得特別親切,特別方便
  六竈地區在浦東算得上是一處標準的“農村地區”。基於參加新農合的“首診”規定,這裡6萬多農民對基本醫療的依賴程度很強。
  “現在我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一萬多平方,環境比得上二級醫院。當然,最近一年多做得最投入的,是深入到村的家庭醫生工作室。”侯進主任告訴記者,她手下20多名家庭醫生用半年時間入村入戶宣傳,如今已與89%的戶籍村民成功簽約,大致為兩名醫生對應兩個村子。
  “一種相對固定的診療關係吧,伲覺得特別親切,特別方便。”與王士田老夫婦的感受相仿,新吉村21組的樊秉初覺得現在醫生就在身邊,“打只電話就好預約看毛病,醫生甚至還會得上門來服務”,“還好像對伲一家門都瞭解都熟悉”,“還勿會今天開這隻藥明天開那隻藥,勿管是國家還是伲個人都節約了。”老樊真誠地說。
  2013年,在浦東像六竈這樣的“農村地區”,以改革方案“按人頭支付”,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、村衛生室都實足拿到了新農合的預付基金。按照坐門診、下村組、做防保等設計的不同績效繫數,這裡的鄉村全科醫生團隊共同努力,已使周圍農民、村民八至九成的就診需求在基層就能得到滿足,而得到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則與浦東城鎮地區居民一樣,有122項,比市級“規定動作”還多了34項。
  5 家門口搬來了高標配醫院
  周浦醫院遷建:將惠及周浦、康橋、航頭、六竈、宣橋等地近100萬居民
  以往,六竈地區的老百姓要去大醫院看病,得坐車趕到浦南、公利、仁濟、曙光,可是現在,家門口搬來了一家按高標準配置的“新醫院”——12月2日,遷建到周園路周祝公路的周浦醫院正式開業,大大緩解了周邊居民“就醫難”的問題。
  “衛生資源總量不足、城鄉發展不均衡,人口大量快速導入,使得二級醫療機構在區在周康、航新、臨港等地缺位,人民群眾看病不方便。我們根據目前的人口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,制定了醫療機構設置規劃,著重在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化方面下功夫,進一步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,讓農民不用出遠門、不用過江,就能到大醫院看病。”顧建鈞指出。
  周浦醫院的遷建,將輻射至周浦、康橋、航頭、六竈、宣橋、新場和閔行等地近100萬居民。
  在門診正式開業前,急診提前兩天運行,一組數據充分說明新院遷建釋放出的醫療需求——周浦醫院院長李新明介紹說:“急診開業第一天,24小時急診量就突破1000人次,第二天達1210人次,而在老院以往每天最多六七百號。”
  近年來,浦東新區積極引進大批本市優質醫療資源,如第一婦嬰保健院、市六醫院東院等;市第七人民醫院通過改擴建,升級轉型為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;遷建了南匯區中心醫院,並按照三級醫院的標準打造為“浦東醫院”。
  新區9個醫療聯合體由二、三級醫院作為區域醫療中心,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堅實後盾和技術支持,編織起一張全方位診療服務的健康網,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和佈局得到了優化。  (原標題:怎麼讓郊區居民看病和城裡一樣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b00cbkf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