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部近日發出通知, 要求堅決制止各類藝術團體到金色大廳等國外著名演展場所“鍍金”的現象。昨日報載,一位演藝經紀界的行尊透露,演藝團體到金色大廳演出,大多靠組織觀眾或贈票提高上座率,有的演出贈票率高達90%。
  維也納金色大廳近年在中國的知名度早就超越了演藝圈,幾可稱家喻戶曉。最早是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在那裡舉辦新春音樂會;其後,2003年,著名歌星宋祖英前往一展歌喉;加之國際頂尖的古典交響樂團愛樂樂團每年在此舉辦新年音樂會,因而,金色大廳成了國人心目中的世界性“藝術聖殿”,演藝界更朝聖般競相登臨鍍金。有報道說,僅去年前8個月,便有133個中國文藝團體和個人登上了這座“聖殿”。
  其實,金色大廳所謂的“藝術聖殿”名號,是中國人“冊封”的。在當地人眼中,它就是個普通的供切磋、交流音樂藝術的場所而已,任何人只要花幾萬歐元租金,都可以登臺一秀演技。
  金色大廳先是被中國人臆想成了“神”,而後國人又誠惶誠恐地前往朝拜,朝拜完後,仿佛自己也沾染了金色,成了“半神”。這很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。而伴隨著金色大廳的朝聖大軍,文藝界的奢靡之風和權色權錢交易也在暗流涌動。一場演出,除了場地租金外,明星及各項花費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元。錢從何來?若靠純粹的市場運作,與企業拓展品牌的需要嫁接,也算兩全其美,問題是,這些演出,往往觀眾寥寥,影響有限,只有靠忽悠,久而久之,廣告和贊助很難拉到。於是,相當多的演出靠政府補助和國企買單。“文化交流”的旗號下,關係、潛規則紛紛上位,遮掩不住腐敗的異味。
  正因為各種扭曲的“市場運作”,金色大廳已蛻變為“金錢大廳”,財政資金、國企利潤等源源不斷外流,徒費公帑,敗壞風氣。如此“文化交流”已異化為一場場鬧劇。有報道稱,早年國內文藝團體出現在金色大廳時,當地華人華僑還爭相購票看演出,而今,國內連小學生、大媽們都出現在了金色大廳的舞臺上,儘管免費贈票,但連華人餐館的大師傅都不願看了,因為水平太差。金色大廳幾乎成了中國演員自娛自樂的“卡拉OK廳”。儘管如此,國內演藝界的朝聖大軍依然源源不斷前往,回來後,經過不實報道和包裝,又成為某些人晉升撈取名利的資本。
  而今,金色大廳的朝聖鬧劇,在國內備受詬病,“洋人”更笑我們“錢多人傻”。因此,無論是從正風氣,還是還藝術本色的角度,都該抹去金色大廳被異化的光環了。
(編輯:SN171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b00cbkf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